观点丨为什么中国式家教会问题频频?

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直接诱因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想说的是,现在家长教育子女方面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要以一种负面的心态来看待这些问题。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言论,在分析一些问题,尤其是教育的问题时,除了一惊一乍,还总是在分析之前就暗暗有一个前提假设,认为是我们目前的社会不正常,以否定自己当下存在的社会的口气来说观点,甚至给人一种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感觉。

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问题呢?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奇怪呢。

我觉得目前家长们面临的教育子女的困惑,其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分析起来,主要是这几种: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活结构变化。

主要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家长们很多的改变是被动的,过去没有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自我认识是个缓慢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而未来暂时还看不到。而这时,如果个人的学习没有跟上的话,就会感觉处于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头茫然的境地。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家长感觉焦虑的根源。

二、西方价值观侵入。

最典型的比如竞争意识。我是反对在早期教育中谈竞争的。如果孤立地谈“竞争”,我想它是个中性词,有好有坏。但如果放到教育中,尤其是少年儿童教育中,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它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因为竞争是商业社会的产物,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反天性反教育的。而我们现在却把“竞争”当作褒意词来崇拜,把它早早引入孩子的生活中,不但中小学校中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比赛竞争,幼儿园也有。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下一代成长没什么好处。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全部反弹给家长,让家长们负担沉重。

三、独生子女问题。

试想,如果没有独生子女政策,家家都有几个孩子,那么父母强权带来的困惑肯定会少得多,起码没那么多精力啊。

四、国民素养的原因。

我们现在一遇到问题,就急于来拷问制度。世上有完美的政策和制度吗,没有。好制度到了坏人手里,会变成坏制度;而不完善的制度如果由完善的人来执行,他会自动修正制度的不足和缺陷。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统治设施,不过是智慧与美德不足时的一个不完美的补救办法。所以凡能够归功于政绩的东西,其背后必定有更高层次的人的智慧与美德。”

我认为,错误的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浅陋的做法,都是降低国民素质的罪魁祸首。提高国民素质本来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问题,可现在很多舆论却引导大家往太虚幻境中找原因找答案,动不动就“时代”、“政策”、“制度”的。比如教育公平问题。这个问题吵吵了这么多年,而不公平的现象却愈演愈烈。我认为,“教育不公平”是个欲盖弥彰的假靶子,背后真正的推手是人性的贪婪和市场的不择手段,它反映的正是人的素质问题。如果教育不公平真的是基于某个或某些制度形成,那么制度不是人建立的吗,是谁或哪几个人建立的,为什么不把背后这些坏蛋揪出来,为什么不去修正,这很难吗?

探寻一些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框框里,教育和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触角会伸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角落落,解决一个问题时常常会拔出萝卜带起泥。这些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变革来谋求解决的,有的只能交给时间,交给未来。

五、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非常先进,我们辜负了它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其实非常先进,正是这种先进,使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中断的文明。刀剑炮火曾使地球上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几乎完全消失,一些灿烂的文化基本覆灭;而中华文化,历经劫难,不但流芳千古,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吸收和同化能力。这力量来自哪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功劳。

拿我们公认的比较先进的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来对比中国传统教育,我们可发现,西方教育者在一、两百年前说的话,我们的祖先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从西方引进的,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强调“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别强调给儿童自由的成长空间,家长不要对孩子干涉太多,我们的前辈对此观念已概括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现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引进西方的个性化教育,而两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个字,说的不正是这个观点吗。还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和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阅读、强调在做事中学习的观点又是多么吻合。

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当代一些教育学者,他们的理论诉求惊人地一致,而且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并无牴牾,只不过是呈现方式不一样。只是,现代人错误地解读了它们。比如,孔子说人们“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有的西方教育理论也都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性这一部分上的,它研究的永远是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那部分。可是我们却把这个概念错误地解读为“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办法”——我在不止一个场合听到一些人公然宣称这样一种观点。说实在的,只要简单推敲一下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是多么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教育真的没有任何规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种教育方法,那么教育研究甚至教育本身还需要存在吗?我认为教育经常可以和医学类比,一个医生一生会遇到无数个病人,这些病人各不相同,但我们能因此就说人和人不一样,没有可以共同遵循的治疗原理吗?去痛片给黑人、白人、黄种人吃上都可止痛,毒药给哪种肤色的人吃了都会要命。人和人首先是一样的,张三头痛需要开去头痛的药,李四胃痛就开止胃痛的药,只有笨蛋才会把张三治头痛有效的去痛片用于李四的治胃痛上,可这种区别是张三和李四作为人的差别吗,背后的医药原理难道不一样吗——所有的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还比如“师道尊严”四个字,它几乎被误读了一百年。其实它的本意是,教师应坚守师道,这样才能有尊严。一个有尊严的教师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才能把尊严教给学生。而师道又是什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心胸。这是多么宽大而纯美的为师境界,可后人却把这四个字误读为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理解为对老师权威的绝对服从。这是典型的歪嘴和尚念错经,然后以讹传讹。

传统还告诉我们,“子不教父子过”,可现在,孩子一有什么错,很多家长立即想到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而不肯反思自己;传统中“恭宽信敏惠”的五字处世原则,已被竞争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取代;传统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的漫长过程,可现在报纸上每天“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分”的宣传比比皆是,越是速成的越是受欢迎。

所以“中国传统观念”没有对不起我们,是我们辜负了中国传统观念。如果说我们现在确有很多困惑,不是传统观念困扼了我们,恰是我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观念后迷失了方向。我们应该重新厘清所谓“传统观念”的内涵,擦去它身上多年来因误解和丢弃而蒙上的厚厚的灰尘,还原它本来灿烂雅致的面目。

接下来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去西方化,回归优秀传统

前一阵子,美国华裔母亲蔡美儿的严厉教子方式被热炒,她是以“中国妈妈”代表形象被媒体推出来的。先不说她是不是真能代表中国妈妈,首先说明的是,在国外,“中国妈妈”并不是个好形象,这个称谓是带有很大的贬意的,和急功近利、好攀比、虚荣、严厉等评价挂着钩。

我不了解蔡美儿真正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她对两个女儿的教育确实像媒体上所说的那样,那么我要说,她没有资格代表“中国妈妈”,中国妈妈的整体素质或形象不是这样的,这一点从大家在媒体报道后发表的评论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观点。

如果说蔡美儿的教育有代表性,正是代表了我前面说过的三大问题之一的“家长强权”问题,而任何强权教育对儿童都是损伤。她的家教方法和她耶鲁教授的社会职位毫无关系,只是一些民间粗俗的方法,没有任何价值。它反映的不是中国传统观念,恰是充满竞争意识的“前西方教育时代”观念。我对这一场事件最善意的推测是,它是一场商业炒作活动,不是一个教育事件。很快会过去,会销声匿迹的。

虽然这个事件本身没什么意思,但事件引出的话语方式却值得我们思考。多少年来,为什么我们一说到“西方的”就意味着先进和文明,一说到“中国的”就意味着落后和保守?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已让国人有了足够的自信,可是文化自贱心理却还是那么重。

很多人看历史,只看近二三百年,用这二三百年的情况来评价整个中华文化。一个书生在大街上被一个武夫抢劫并暴打一顿,没错,那一瞬间,书生确实表现得很狼狈,书生是应该想办法以后学好武功,不要再被人欺负。但有必要全面否定自己多年来的寒窗苦读吗,有必要觉得处处不如武夫,以至于想把所有的书都烧掉,连头脑中的学识也铲除吗?说实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西方思想方面确有贡献,但对科技文明的崇拜迁移到对文化的崇拜,对别人文化的崇拜又转成对自己的文化蔑视,导致我们一百年来过度否定传统文化,这方面走得太远,做得太过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打击和影响持续到今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哲学从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奠定了民族延续发展的文化基础;西方除了耶稣,有哪一位现实中的哲人产生的影响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给西方带来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环境破坏、竞争加剧等隐患时,当时一些学者就指出,中国文化是未来振救世界的良药。很高兴现在国学热正在悄然兴趣,很多人已意识到我们对传统丢弃得太久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不是更加西方化,而是去西方化,回归优秀传统,重振自信。









































白癜风的诊断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xow.com/kjschl/147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