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面对美食,很想饱餐一顿,可是做不到。为什么呢?原来是得了口腔溃疡。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病,但患口腔溃疡的时候,进食总得小心翼翼,唯恐碰到溃疡的地方。一旦不小心碰到,真得倒吸一口凉气,真疼啊。太影响食欲了!口腔溃疡轻松治,28个外用方奉上。 病证口腔内生有黄豆大或豌豆大溃烂点,数目或多或少,有的溃烂点单个独立,有的数个溃烂点融合成片,表面鲜红或淡红,灼热疼痛,有的反复发作。 治疗方1药物:木芙蓉花(或叶,或皮,或根均可)30克。 用法:上一味,捣烂如泥,用两个鸡蛋清拌和均匀,煎热放冷,敷于心窝、肚脐两处,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方2药物:黄连、黄芩、黄柏各10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敷于两足心。 方3药物:赤芍、川大黄、宣黄连各10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以猪胆汁调和,敷于囟门上。一日换药两次。 方4药物:生白矾20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水调和,摊在纸上,贴于脚心,然后不断用水润湿。 方5药物:白矾90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温水化开,将双脚放于其中浸泡半日。 方6药物:寒食面15克,硝石21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取药末1.5克,用水调和,摊在纸上,男左女右,贴于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方7药物:吴茱萸末15克。 用法:上一味,每用时,先将脚擦干净,再将吴茱萸末炒热,男左女右置于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方8药物:吴茱萸末15克。 用法:上一味,用水或好醋调和,敷于足心。 方9药物:吴茱萸、地龙各5克,生曲1粒。 用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米醋调和,敷于足心。 方10药物:柴胡、吴茱萸各10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取药末3克,用好酒调和,男左女右敷于足心。 方11药物:草乌、吴茱萸各10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蜂蜜调和,敷于足心。 方12药物:附子10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醋或姜汁调和,男左女右敷于足心。 方13药物:南星去粗皮,15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醋或唾液调和,男左女右敷于足心。 方14药物:乌头尖7个,天南星1个。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生姜在地下磨汁调和,男左女右敷于足心。 方15药物:黄柏、天南星各10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醋调和,敷于足心。 方16药物:生硫黄20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水调和,敷于足心。 方17药物:生硫黄、硝石、麦面各10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用水调和,敷于足心。 方18药物:密陀僧15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醋调和,敷于足心。 方19药物:密陀僧、天南星各10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醋调和,敷涂于脚心或眉心。 方20药物:生香附、生半夏各6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和,做成饼状,贴于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方21药物:淀粉、巴豆仁各10克。 用法:上二味,其捣研如泥,敷于眉间,外用普通膏药固定。 方22药物:巴豆仁3粒,去皮不去油,黄丹1.5克。 用法:上二味,共捣研如泥,敷于眉间。当四周出现粟米大小疮点时,即洗去药泥。 方23药物:巴豆仁1粒,不去油。 用法:上一味,捣研如泥。每用时,先剃掉头顶头发,将药泥敷涂在囟门上。当四周出现粟米大小泡时,即洗掉药泥,再用菖蒲煎水洗,以防生疮。 方24药物:巴豆仁2粒,不去油,朱砂1克,红土2克。 用法:上三味,共捣烂如泥。每用时,先剃去头顶头发,将药泥敷涂在囟门上,当四周出现粟米大小泡时,即用温水洗掉药泥,再用菖蒲煎水洗,以防生疮。 方25药物:巴豆仁2粒,不去油,朱砂、黄丹各1克。 用法:上三味,共捣烂如泥。每用时,先剃去头顶头发,将药泥敷涂在囟门上,当四周出现如粟米大小泡时,即用温水洗去药泥,再用菖蒲煎水洗,以防生疮。 方26药物:草乌1个,南星1个,生姜1块。 用法:上三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取药末6克,用醋调和,敷涂于足心。 方27药物:细辛10克。 用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醋调和,敷涂于脐部。 方28药物:吴茱萸30克,地龙末15克,葱1把,蜀椒10克。 用法:上四味,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醋一大杯调和,煎熬成膏,退火,撒入地龙末,搅拌均匀。每用时,先取葱、椒煎水洗脚,擦干,再取膏药涂遍两脚底。 这些外用方是不是看起来简单、方便的多? 除了口腔溃疡,本书中还有个病种的外用方等你发现。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扫码试读电子书 本书共计个病种,首方剂,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妇、五官科等疾病,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 ▼往期精彩回顾▼治便秘也治腹泻,这味药厉害了!中风危重,3个方子度过鬼门关 畏寒、脉细、手足冷,竟然是“热证?!奥秘在这里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古今奇治外用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今庸编撰),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xow.com/kjsczz/187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