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民公园西侧的南京西路号,一座矗立着钟楼的老建筑十分吸引路人的目光,无论是其咖啡色面砖与乳白色石块相间的建筑外墙,还是四面镶有圆形大钟的高耸钟楼,都仿佛在告诉人们,这座建筑经历过岁月磨砺,见证过历史变迁……它就是现在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样一座有故事的历史建筑,你不想“阅读”一下吗?↓

建筑本身

东楼+西楼+景观庭院

整个建筑群由东楼(原总会大厦)、西楼(原总会行政办公楼)及两者间的景观庭院组成。

东楼(原总会大厦),作为其核心建筑,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年动工,年建成。

建成后大楼主体分四层,一二层之间部分区域设有夹层,楼的北端设有高达53.3米的四方形钟楼一座,上盖尖形楼顶,四面装配了直径达3.3米的大钟,钟面上的数字为罗马文,气势壮观,远远望去,指针一目了然。大楼西面为采用了八根塔司干式柱身构成的柱廊,贯通二、三层,这在上海乃至世界上建筑史上并不多见。

建筑的西楼建成时间稍早于东楼,为上世纪20年代所建,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主体有三层,建筑风格则为欧洲古典主义风格。

建筑历史

功能几经变化,见证上海发展

在建立之初,这里会不定期进行赛马活动,建筑也有赛马的各类配套设施。

解放以后,该建筑先后作为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使用,并为配合新的使用功能进行了多次改造和加建。在岁月的舞台上,这座建筑见证了上海城市建设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变迁,也陪伴了几代上海人的成长。

建筑修缮

尊重历史、保护优先、精心修缮

年,随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规划落地于此,相关部门秉持“尊重历史、保护优先、精心修缮”的原则,充分利用建筑和环境要素,始终要求做到装饰与展示内容、文物等紧密结合,在营造历史氛围的同时,提高建筑的利用率。

1、环境整合、开放共享

此次改造一方面致力于将历史建筑优雅地展现在公众视野,另一方面强化其作为博物馆功能的公共属性,使其真正成为人们活动和交流的场所。改造过程中拆除了原围墙与南京西路黄陂北路转角处二层建筑,使得南京西路直接与庭院连通。重新开放先前封闭的西楼一层敞廊,使其通向黄陂北路次出入口。同时,为了与之相呼应,东楼五层露台改造成屋顶花园。这一系列的改变从整体上提升了空间品质。

2、整体保护,精心打磨

设计施工团队充分尊重历史,力求保留住建筑本体的原真性、整体性,精心保护建筑的各重点部分。设计中注意历史环境再生、历史信息叠加。对东、西楼历史外立面清水砖墙、泰山砖、特色装饰及钢门窗等构件进行整体保护,修缮。对室内重要空间进行重点保护,对具有特色的装饰细部进行原位修缮。在东楼大楼梯空间增设自动扶梯,展示原东立面泰山砖体现新老信息叠加。保留原西楼内隔墙木装饰构件,因地制宜设计展厅空间。

3、恢复原貌、重塑功能

为满足现代博物馆观展需要,施工过程中还恢复东楼一层展厅的柱身和墙体的水刷石饰面;去除东楼二层走廊的后期遮蔽,将水刷石墙面和精美的藻井天花重新展现;用清洗修缮后的原马厩地砖铺设西楼敞廊出入口等。

建筑现状

馆藏品超10万的地志性博物馆

年3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幢建筑在8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多个阶段,最终变身成为第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城市变迁的地志性博物馆。以基本陈列为主的东楼设“序厅”、“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个常设展厅,全面展现上海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博物馆藏品总数约12万件。

如今的博物馆在呈现上海年历史轨迹的同时,与附近的上海城市规划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大世界等建筑一起,为人民广场文化区增添了老上海元素,丰富了新地标内容。

建筑

打卡点

东楼钟楼

东楼北侧有高达53米的坡屋顶钟楼,是南京路的对景和重要地标。四面3.3米直径大钟成为这一城市区域的标志。

西楼马厩地砖

西楼一层原为总会时期的马厩。在后期改造施工过程中,马厩原来的地砖被发现,经过细致的清洗修缮后,这些地砖现在铺设展示于西楼敞廊出入口处。

东楼大楼梯

楼梯两侧分别留存着原东立面泰山砖、水刷石墙面和美术馆时期东立面外墙,经修缮后成为历史博物馆的重要公共空间。墙体内侧为此次新增的石材装饰面,上面刻着上海近代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份,新旧墙面相邻,建筑的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

建筑

开放时间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bxow.com/kjscyf/19115.html

------分隔线----------------------------